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菁)12月12日,《2020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自2011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10本报告。《报告》聚焦的主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空间演变”,总结出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逐渐明显、劳动力市场格局呈现南北差异等我国劳动力市场空间演变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并提出政策建议。当天,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围绕此话题展开探讨。
报告的主持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表示,国家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将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从空间格局视角研究劳动力市场发展,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状况,能够为构建内需体系新格局提供经验支撑。从区域视角来研判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总体和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回旋优势发挥出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报告》对于把控劳动力市场大局,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空间演变表现出8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逐渐明显。我国区域之间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型就业、灵活型就业与高技能型就业都出现了一定的极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极化趋势相对较弱;东部地区内部的高技能型就业和灵活型就业规模都明显增长。
第二,劳动力市场格局呈现南北差异。南方就业总量始终高于北方,且从2015年后差距逐渐拉大,南北方人口流入差距拉大,南方城市人口流入更加明显,南方就业质量高于北方。2019年,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份为浙江和广东,同期东北三省净流出人口最多。全国就业质量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南方就业质量高于北方,且就业质量增速高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领跑全国,就业质量最高。
第三,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异质化显现。“三新经济”带来了直接和间接就业创造效应,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三新”经济带来的总就业规模分别为16566万人、15752万人和15148万人,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分区域来看,不同经济圈高技术产业就业情况差异显著,粤港澳、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广东、江苏成为高技术产业就业吸纳高地,中西部地区正在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吸纳高技术人才。同时,国企民企“携手”促进高技术领域的就业创造与重塑。
第四,劳动力市场“时”“空”边界不断变革。就业形态的空间变革主要体现在工作空间和工作模式两个层面。表现为,线下到线上的变化,传统的工作平台、工作空间萎缩,线上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工作弹性增强,一人一岗到多人一岗或一人多岗的变化趋势十分明显,弹性岗位模式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共同打造了各种灵活就业模式,工作更加多样化。就业形态时间转变主要表现为,工作年限延长和工时缩短并存。
第五,劳动力市场地域空间逐渐重构。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都市区外围城市、都市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效能将进一步释放,劳动力市场地域空间复杂性将会更加明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成为主要人才流入地。后疫情时代,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建设、国家城市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世界级多中心网络型区域协调发展均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地域空间的重构。
第六,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度上升。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发展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口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返乡入乡人数日益增多以及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比例逐渐提高。
第七,劳动力市场回旋空间增加。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质量的稳步提升为产业升级和调整提供了回旋空间。同时,一系列改革有效破除了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壁垒,为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区域结构失衡提供了回旋空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劳动力市场线上回旋空间也不断拓展。
第八,劳动力市场国际空间不断拓展。我国劳动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对外输出规模持续扩大;雇佣海外当地人员数量和比例都在不断增加;中高端劳务合作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华外资企业雇佣我国劳动力的主要特点包括两个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吸纳的我国劳动力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当前制造业仍然是吸引外商直接外资的主要行业,制造业就业人员占比更大。
为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空间转变,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快劳动力结构调整,应对就业空间极化,健全和完善劳动者跨区域流动的就业保障机制,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政策。第二,加强技能培训,弥补劳动者素质短板,重视技能培训促进中低劳动者技能提高,给予用人单位更多的自主权缓解就业错位现象。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劳动力市场融合,促进政企合作的新型合作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第四,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劳动力空间边界,“互联网+”促进信息交流,激发市场潜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第五,深化国际合作,扩展劳动力国际空间,拓展对外劳务合作的范围,持续发挥“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职享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57497号
地址:上海、南京、南通 EMAIL: